距离开展还有
1
3
旅游新闻
“研学经济”风潮劲
“研学经济”风潮劲
暑期研学产品预订火热,一些平台订单增长达七成;2023年,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已超过1600个;现存研学相关企业2.9万余家,49.4%的相关企业成立于1至5年内……风潮之下,一个大市场正在稳步成长。有数据显示,研学市场已经达到千亿级别规模,预计到2026年有望达到2422亿元。 近段时间,研学游市场迎来全年最热闹的季节。旅游平台上,暑期研学游订单增长明显。携程集团发布的《2024暑期旅游市场预测报告》显示,今年暑期亲子研学类产品仍然备受欢迎,相关产品订单同比增长七成,价格与去年基本持平。飞猪统计也显示,7月以来,平台上“研学游”相关搜索热度环比增长超60%。 行业火热的背后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旅游研究基地组织编写的《中国文化旅游发展报告2022-2023》认为,研学旅游成为我国旅游的基础市场之一。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现存研学相关企业2.9万余家,从成立时间来看,49.4%的企业成立于1至5年内。 对于这一市场规模的判断,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研学游行业市场规模达909亿元;2023年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超过1600个,市场规模或达1469亿元,同比增长61.6%,预计2026年将达到2422亿元。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将课堂搬进实地的体验式游学方式,研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们在假期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的需求。不少家长都表示,想利用假期让孩子开阔眼界,学习到课堂之外的知识。 “正在和同学家长们商量,几个孩子作伴去呼伦贝尔研学。夏季草原风光好,可以体验不一样的民族风情。”家住天津的陈女士对记者说,去年假期,几个孩子参与了成都线研学游,深度领略了巴蜀文化,延伸了课本之外的知识。 近日,蛮吉亲子研学负责人任凭和她的团队在大草原上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目前一天大概有五个团在同时运营,团员以中小学生为主,除了观看自然风光,还有非遗文化课堂、骑马穿越草原、湿地研学、蒙语学习等板块活动。”任凭对记者说,每一个板块都有资深老师授课,比如蒙语老师就有30多年的教学经验,能让孩子们真正有收获。 不仅国内线路升温,海外研学线路也受到热捧。上海市民办新北郊初级中学刘老师对记者表示,今年学校组织的海外研学旅行格外受关注,一共50个名额,刚一发布就有不少家长详细咨询,超过60名学生参与报名。 “家长十分看重这种能让孩子走出国门,与来自不同国家与文化背景的同龄人交流的机会,而学校参与的研学也让家长更加放心。”刘老师介绍,除了国际化的课程之外,还安排了博物馆、知名高校参观等社会实践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海外文化,拓宽视野。 从产品设置看,任凭对记者说,这两年,市场越来越成熟,大家的选择也越来越精细,这就越发考验团队的专业性。 去哪儿研学相关负责人也认为,现在家长和孩子在选择研学项目时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越来越偏向于体验性、互动性强的项目。该负责人举例,比如动物保育类项目,孩子们可以更多地参与到项目中;再比如西安以文化之旅为关键词的研学项目,会配备比较资深的研学导师专家,沿途带孩子深入体验古都的文化和历史底蕴。 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等各方面都在加大支持和布局力度。日前,五部门发布《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提出培育文旅体育消费新场景。从积极打造红色旅游、研学旅游等业态方面部署,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主题旅游精品线路。 地方上也在积极挖掘特色,打造研学线路。四川提出,将认证一批品牌研学旅游基地营地、承办机构和产品线路;浙江提出推动工业旅游与研学教育、高新技术、文化创意等融合发展;福建推出“夏一站,趣福州”福州研学旅游季活动……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授王金伟对记者表示,目前我国研学市场整体持续增长,同时,市场的繁荣也吸引了更多从业者加入,市场竞争更趋激烈。未来,需求与供给共同增加也将进一步推动市场繁荣。其中,红色研学、自然科普、乡土文化体验等是重点关注领域。 来源:经济参考报
博物馆延时“下班” 夜游博物馆激发文旅新活力
博物馆延时“下班” 夜游博物馆激发文旅新活力
进入暑期,“博物馆热”持续升温。青年学子开启“Museum Walk”,成为暑期逛博物馆的主力军。同程旅行发布的《2024年暑期旅游消费趋势报告》显示,北京、西安等历史文化名城是家庭暑期亲子游的首选,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一约难求”。 面对旺盛的文旅需求,全国多地博物馆选择在暑期延长开放时间,并推出富有特色的“夜游”活动,为观众带来别样的观展体验,让“走进博物馆”成为仲夏夜生活的一抹亮色。 博物馆延时“下班” 7月20日下午5点,河南博物院里依然熙熙攘攘。郑州市民王涛趁着周末来参观“‘小而美’——卢森堡文物精品展”。“卢森堡的瓷器非常精美,让我耳目一新,和中国历史上的瓷器有相似之处。”王涛说,自己一直对欧洲历史文化感兴趣,当天进馆已经下午4点,本想着赶在5点前快速看一遍,没想到河南博物院延长了开放时间,他把展览上的瓷器、石器、兵器、货币、油画仔仔细细看了个遍。据悉,河南博物院近期推出暑期延时开放服务,从7月17日至8月31日,每天开放时间调整为9∶00至18∶00。 同样受益于博物馆延时“下班”举措的,还有从山东济南到北京旅游的陈曦一家三口。他们提前一周就约好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门票。“我们上午游览天安门广场,下午参观国博,刚好赶上国博延时闭馆,孩子可以多看看‘课本上的文物’,别提有多开心了。”陈曦说。据悉,中国国家博物馆自7月11日至8月31日期间,每周二至周日延时闭馆,开放时间为9∶00至17∶30。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近年来,打卡博物馆,触摸历史文化脉搏,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习惯和生活方式,也是人们旅游休闲的一种重要选择。 随着暑期“博物馆热”只增不减,国家文物局日前发布《关于做好2024年暑期博物馆开放服务工作的通知》,提出重点场馆、热门场馆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开放时间。全国各地博物馆纷纷响应,更大限度地满足观众参观需求。 “博物馆延时开放,增加了参观时间的灵活性,观众有更多参观时段可选择,也能够更加充分地欣赏展品,一些博物馆在延时开放期间还推出各种夜场活动,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参观体验。”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教授熊海峰说。 夜场体验丰富多彩 如今,博物馆不仅是静态的展示场所,更成为集教育、鉴赏、社交、研究和知识共享为一体的专业平台和多元体验空间。延长开放时间,尤其是举办夜间观展活动,为观众提供了不同于日间的新鲜体验。 7月9日晚,中国园林博物馆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在植物星球空间,14名小朋友正在排练科普剧“园林奇遇记”。他们化身水禽类小动物,在“树爷爷”的带领下,边走边听植物群落知识讲解,沉浸式夜游花园,探寻生态奥秘。 据悉,中国园林博物馆自7月15日起至8月31日取消周一闭馆规定,并于7月至8月开展8次“仲夏夜之梦”活动。活动期间,孩子们可以夜宿博物馆,在仲夏园林里开启“一日穿越”。 7月12日,上海体育博物馆2024年首场夜间主题活动举办。这场奇妙夜之旅既有“我们的奥运记忆”文化沙龙分享,也有上海体育博物馆三周年打卡集章、“150咖啡”限定款咖啡品鉴、上海体育文创雪糕福利等。其中,“我们的奥运记忆”文化沙龙邀请4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奥运亲历者,从运动生涯到项目裁判,从新闻报道到金牌设计,与观众面对面分享奥运故事,共同为出征巴黎奥运会的中国健儿加油。 这个暑期,上海45家博物馆将在周末晚间掀起“博物馆奇妙夜”热潮,不仅延长开放时间,还结合特展、互动体验、文创市集、露天电影播放等多种形式,让观众走进丰富的文化体验空间。 夜晚的博物馆,灯光与展品交相辉映,营造出一种别样的氛围。博物馆在夜场推出科普讲座、互动体验、文艺演出等活动,以多元“打开方式”丰富人们的参观体验,体现出对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积极回应。 激发文旅新活力 博物馆延时开放、开设夜场,不仅是文化惠民理念的生动实践,也有助于带动城市夜经济发展,激发文旅消费新活力。 携程数据显示,“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的火爆,带动上海博物馆周边酒店暑期订单量同比增长约20%。途家民宿数据显示,今年暑期各地博物馆周边民宿预订火热,比去年同期增长近2倍,其中,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周边民宿暑期预订量同比增长超15倍,江苏南京博物院周边民宿同比增长近1.5倍。 “博物馆延时开放会增加游客的数量和停留时间,一定程度上可以带动周边餐饮、住宿、交通等业态的发展。”熊海峰说,将“夜游博物馆”嵌入城市夜经济,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有利于探索博物馆功能与城市消费空间新的结合模式。 当然,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并不是简单的拉长服务时间,也意味着运营的升级和服务形式的拓展,涉及运营压力、管理难度和文物安全等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博物馆综合考量,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近年来,博物馆开放夜场主要集中在暑期和一些特定日期,比如传统节日、国际博物馆日等,或是有大热“出圈”的重量级展览,比如2023年上海博物馆的“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不仅开设夜场,还在闭幕日举办24小时全天开放活动。 既能消暑,又能“充电”学习,博物馆延时开放为游客提供了夏夜休闲的新选择。熊海峰认为,在“博物馆+”理念下,教育研学、文创开发、旅游体验获得了蓬勃发展,未来还可以打造更多具有独特文化魅力和市场影响力的博物馆IP,围绕IP创新发展文博文创产业链条,进一步拓展博物馆事业。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外交部:欢迎更多外国朋友来中国乐享“中国游”
外交部:欢迎更多外国朋友来中国乐享“中国游”
针对近期“中国游”成为国际旅游市场“新热潮”,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7日表示,欢迎更多外国朋友在中国走遍每一座城市,看遍每一个美景,欢迎大家继续打卡“中国行”、乐享“中国游”。 当日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问,近期国际旅游市场对中国的兴趣大幅增长。一些国际旅行社称,近期外国游客赴华旅游需求量是去年的四倍多。很多来华旅游的外国博主在社交媒体上纷纷发布“探店”视频,“中国游”成为“新热潮”。发言人对此有何评论? “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来到中国、体验中国。我在网上也看到过不少短视频,轧马路、逛公园、品美食、乘游船、赏民俗成为外国朋友们在中国的‘新时尚’,在街头学跳广场舞、探索夜市美食、跟大熊猫亲密合影、乘坐无人驾驶出租车这些新奇体验也被外国网民频频点赞。”林剑说。 他表示,中方持续便利中外人员往来,对法国等15国试行免签入境15天政策,扩大实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范围,适用口岸增至37个。中方全面实行外国旅游团乘坐邮轮入境免签政策,也一直在优化移动支付、景区购票等配套服务。“这些措施为外籍人员来华旅游、工作、生活提供了便利,也让外国朋友们能够在入境中国的‘新热潮’里充分探寻中国的魅力。” “我们欢迎更多外国朋友在中国走遍每一座城市,看遍每一个美景,感知‘更开放中国’,体验‘更美好中国’,传递‘第一手中国’。”林剑说,“欢迎大家继续打卡‘中国行’、乐享‘中国游’!” 来源:新华社
文旅融合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
文旅融合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
过去,人们对旅游的认识停留在“看山看水看风景”的观光阶段。今天,文旅融合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游客在旅游中不仅欣赏美丽风景,也体验美好生活。特别是艺术节、演唱会等文化项目作为新型旅游资源,已经成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艺术,正是人文与人情的最佳载体。和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等旅游资源一样,艺术赋能的品质生活也是城市旅游业的关键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过去,人们对旅游的认识停留在“看山看水看风景”的观光阶段。今天,文旅融合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游客在旅游中不仅欣赏美丽风景,也体验美好生活。特别是艺术节、演唱会等文化项目作为新型旅游资源,已经成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世纪初,首部山水实景演艺《印象·刘三姐》开创了旅游演艺的早期形式。曾经,人们来到桂林顺漓江而下游玩三山、两洞、一条江之后,就会踏上归途,阳朔的夜晚对每年几百万游客来说是陌生的。《印象·刘三姐》的出现点亮了漓江的夜空,到访桂林的游客不仅白天可以在自然风光中领略秀甲天下的山水之美,晚上还能欣赏到融经典山歌、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地域元素于一体的精彩演出。这种以真山真水为演出舞台,以当地文化民俗为主要内容的独特演艺形式,很快收获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批深受游客喜爱并为旅游目的地提升文化含量的旅游演艺大量涌现。丽江、武夷山等地的“印象系列”,五台山、平遥“又见系列”,以及《长恨歌》《宋城千古情》《穿越德化街》等大型实景演艺广受游客欢迎,节假日期间很多演出一票难求。 近10年来,随着旅游需求大幅增长,舞台艺术与旅游的融合进入科技助力、内容创新、快速增长的新阶段。据测算,今年端午假期,我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1.1亿人次,同比增长6.3%;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403.5亿元,同比增长8.1%。2023年以来,我国旅游市场快速恢复,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之一。随着市场空间的拓展和产业政策的支持,更多资源进入旅游业,一批面向旅游市场的文化企业迅速成长起来。上海迪士尼、北京环球影城、欢乐谷、长隆等旅游度假区起到带动作用,实现演出、娱乐、餐饮、住宿、购物等业态集群化和旅游消费规模化。 随着社交媒体对旅游业的影响日益增大,个性化的旅游方式更加受到人们青睐。决定游客出行目的地的不仅有传统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还有彰显个性化和新鲜度的文化艺术资源。因一部戏、一场演出、一个展览而奔赴一座城市的现象越来越普遍。2023年,国内2000人以上大中型演唱会和音乐节共演出5600多场,观演人次3552万。《新龙门客栈》的走红让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一跃成为杭州重要的打卡地,穿汉服、游西湖、看越剧成了年轻人时尚的旅游“三件套”。大众知名度颇高的《只此青绿》《孔子》《李白》《永不消逝的电波》《咏春》等精品舞台艺术在各地巡演中一票难求,初步具备了驻场演出的市场号召力。 值得关注的是,室内合唱团、交响乐、小剧场话剧、现代舞等艺术形式也成为带动旅游热度、提升旅游品质的重要因素。上海彩虹、厦门爱歌、武汉星河、成都知更等室内合唱团,北京九人话剧、贵州交响乐团等团体或机构,已经是相关艺术垂直细分领域的知名品牌,也成为带动年轻人走进一座城市的引擎。通过文艺演出等文化活动拉动旅游消费,深层次地激发了旅游市场活力,丰富了旅游产品供给,提升了城市旅游体验。 从淄博的“火”、天水的“烫”,到哈尔滨的雪花、上海的繁花和泉州的簪花,一座又一座城市的走红都在彰显这样一个事实: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展示更多善意、真诚和温暖,才是真正的“流量密码”。同样,对旅游演艺来说,只有深度了解游客需求,才能有效赋能事关美好生活和经济发展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真正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面向游客的文化产品不仅要展现特色,更要明确定位。因为场景不同,旅游演艺跟普通剧场演出有着不同的产品定位。如果国外游客到北京旅游想看京剧,武戏《大闹天宫》可能效果更好;外地游客到河南看豫剧,讲述杨家将故事的《穆桂英挂帅》应该会赢得满堂彩。这意味着,面向旅游的艺术作品在创作初期,就要把作品特色和游客需求的对接考虑周全。假如一处文化遗产想要引入戏曲表演以拓展游览维度,不妨安排一段与建筑匹配的折子戏,再增加戏服试穿、脸谱扮相等环节,增强游客的体验感,进而更好融合艺术与游览。 因地制宜构建旅游新场景,培育艺术新空间。当前,街区、商圈等也成为旅游演艺新空间。开心麻花在上海瑞虹天地月亮湾演出的《疯狂理发店》,将剧场布置在商场中,舞台不再是悬置于高台之上的“镜框”,而是连通观众席,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演出过程中,观众成为剧情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多版本结局让观众的选择能够影响故事走向。“商场中的戏剧”不仅把演出活动送到观众身边,成为触手可及的文化项目,也带给游客文化新体验。北京王府井、上海淮海路、成都春熙路等商业街区,北京南锣鼓巷、后海、大栅栏等历史文化街区,都星罗棋布着小而美的非遗展示、艺术展览;北京的国贸、燕莎、华贸,广州的环市东路、北京路等商圈,聚集了包括电影院、小剧场、剧本秀等在内的文化艺术休闲业态,吸引越来越多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特别是年轻客群的到访。艺术与旅游融合发展,还可以盘活城市闲置空间,焕新古建筑,让“上楼看好戏,下楼喝咖啡”成为美好生活体验。新型演艺空间与商业空间、生活空间等有机结合,降低了人们进入艺术的心理门槛,将观演从“专门去看”变成“随时体验”。 当下,越来越多年轻人进入文化、艺术、旅游和休闲领域创新创业,以智慧和创意重构旅游场景。政府部门、旅游机构以及学术界也在及时对这些新的旅游动向和趋势做跟踪研究,挖掘旅游潜力。这些努力都展现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广阔前景。 艺术,正是人文与人情的最佳载体。和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等旅游资源一样,艺术赋能的品质生活也是城市旅游业的关键竞争力。期待艺术工作者和旅游从业者携起手来,坚持守正创新、融合发展,推出更多优秀艺术作品和优质旅游产品,让艺术和旅游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来源:人民日报
乡村游提挡升级透视:“客人乐”才能“农家乐”
乡村游提挡升级透视:“客人乐”才能“农家乐”
随着新农村崛起,加之国内旅游兴旺,各种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有数据显示,2010年至2020年,全国农家乐企业的注册量从2.6万增加到14.6万。业内人士和专家表示,在旅游市场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的趋势下,以农家乐为主体的乡村游亟待提挡升级,只有让“客人乐”才能真正做到“农家乐”。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休闲娱乐方式的需求不断增加,加之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发展,农家乐一度成为游客逃离城市喧嚣、回归自然怀抱的热门选择。 然而,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国已有8万多家农家乐注销。 在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赤桥村,这里的农家饭店曾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最多时达到了21家,现在仅有9家。有经营户直言,部分农家乐由于菜品质量和卫生难以保证,慢慢流失了顾客。 在调查过程中,记者发现消费者对于农家乐的需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传统的农家乐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人们不仅追求美食,更看重环境、服务和体验。如何创新经营模式、提升服务质量成为摆在农家乐经营者面前的一大难题。 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的花塔村是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也曾经是农家乐的聚集地。随着游客口味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许多农家乐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村民邓小红经营了7年的农家乐也在今年初关停。他无奈地表示:“客源大多是本地人,很难吸引外地人来,现在的客流只够维持一两家农家乐了。”邓小红坦言,客源单一的背后,反映出农家乐在客源拓展和市场营销方面的不足,面临的市场竞争也很激烈。 农家乐“千村一面”现象突出。不少消费者反映,许多农家乐在菜品、服务等方面缺乏创新,导致市场竞争力下降。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行业规范和监管机制,一些农家乐存在以次充好、服务差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的竞争压力。 在广西南宁市武鸣区甘圩镇那添水库附近,沿路曾经零星分布着一些山庄和农家餐馆,如今这里却鲜有游客光顾,生意大不如前。一家餐馆的老板陆培中表示,近两年来农家乐用餐人数明显下降,消费人群也逐渐转变为消费能力较弱的老年人群体。这一变化不仅影响了农家乐的收益,也反映了游客需求的转变。 位于西北边境的新疆塔城市,“隐藏”在大街小巷里的农家乐一度超过400家,成为这座小城的一道风景。那时,农家乐的招牌随处可见,且大多数为当地居民在自家小院内开设,每家每户都有几道令人垂涎的“私房菜”。然而,近几年这里的农家乐却销声匿迹。当地基层干部表示,过去不少农家乐需要提前好几天才能预定到,现在很多曾经生意火爆的农家乐也都关停了。 不少受访人士认为,传统的低档次农家乐已难以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那种“看看山水,钓钓鱼,打打球”的简单乡村游模式,显然已无法满足今天消费者对于旅游体验的多元和深层次需求。 广西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姚华表示:“如今农家乐的数量在减少,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创新和与时俱进的能力。”一成不变的娱乐方式,对追求新鲜刺激的现代消费者来说,已经失去了吸引力。 消费者普遍反映,现在大部分农家乐提供的服务项目过于单一,主要停留在基础的餐饮和农事体验上,缺乏创意和特色。而在食材的选择上,尽管打着绿色、原生态的旗号,但实际上很多食材都是从城乡接合部的大型市场采购,这使得农家乐的价格优势也不再明显。 业内专家指出,随着消费升级和城乡差距的逐渐缩小,消费者对农家乐的期待越来越高,且消费观念也趋于理性,更注重性价比,要吃得好,更要吃得健康、吃得有趣,这无疑给农家乐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亟待通过转型升级来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  内蒙古的农家乐经营者吴青格勒说,周边倒闭的农家乐大多是租房、雇人的,投入成本高、菜品价格贵,顶不住市场压力。“我和妻子负责做菜,家里老人当服务员,加上自家房子,成本就少很多,也能保证菜品量大、味好,要不我们也顶不住。” 此外,农家乐行业还普遍存在着服务品质低、基础设施差的问题,降低了消费者对农家乐的信心和期待。同时,许多农家乐都是散而小,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和管理标准,员工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服务意识和能力都有所欠缺,加之一些乡村的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甚至存在安全隐患,这些都成为制约农家乐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休闲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今年以来,我国农家乐新增注册企业数量持续增长,意味着农家乐依然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其独特的乡村风情和综合性的休闲体验,依然是众多城市人所向往的。 一些受访人士表示,面对市场的新变化和消费者的新需求,农家乐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在产品方面,农家乐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做好保障和品控。 邓小红说,拥有客流并且让旅客“留下来”是发展农家乐的前提,他认为文旅等相关部门和农家乐所在景区等主体应携手合作,因地制宜地推进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服务。通过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打造具有特色文化内涵的餐饮、住宿、娱乐等一站式服务。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和山西忻州市偏关县交界处的老牛湾,是远近闻名的集长城、黄河于一体的4A级旅游区。近年来,当地依托旅游资源在规模化经营、标准化服务上下功夫,将农家乐升级为高端民宿,打入高端旅游市场。经营者李玉说,“随着基础设施的提升改造、差异化打造的民宿更适应各类群体需求,现在外地游客比例反而提高了。” 针对过去农家乐经营者缺少凝聚力,饮食服务协会作用发挥不明显的状况,不少地方开始积极成立相关协会,更新、吸纳协会会员,发挥协会正面引导作用。目前,赤桥村已牵头成立以住宿和餐饮服务为主的晋源区民宿文化旅游协会。赤桥村党支部书记梁金栋表示,协会能够通过了解会员经营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帮扶方案,实现资源整合,互利共赢。 此外,一些地方的行业部门正通过摘星、降级等措施促进农家乐行业高质量发展。广西文旅厅官网最近一次公布的被摘星农家乐名单显示,被取消等级、降低等级的乡村旅游区(农家乐)主要存在设施配套不完善,产品服务跟不上等不适应当前市场需求的问题。此次摘星、降级对行业来说也是一种“洗牌”,未来农家乐也需要向专业性、趣味性等方向深耕,才更有市场前景。 伴随消费升级以及城乡差异逐步缩小,如今很多业态从城市奔向了乡村。位于天山脚下的乌鲁木齐县作为乌鲁木齐市的“后花园”,如今餐饮经营业态正从过去以农牧家乐为主的单一型逐渐转变为包括快餐、中餐、中西餐结合、咖啡店、甜品店、民宿+餐饮多元化经营,餐饮服务从“吃得好”向“吃得健康”“吃得有趣”提升,以满足消费者的多元需求。 营销模式上,农家乐也需要进行创新和拓展。针对当前营销模式单一、宣传渠道有限的问题,姚华等人建议农家乐经营者应积极借助各类网络平台精准营销,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打造网红农家乐、网红打卡地等概念,吸引年轻消费者的关注和参与。同时,积极探索与其他产业的合作模式,如与旅游公司、文化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实现互利共赢。 姚华等人表示,农家乐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在保留传统乡村特色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文化、民俗等元素,打造独具特色的消费体验,并通过引入现代科技手段,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乡村体验。“还要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让农家乐成为绿色、健康、环保的休闲胜地。”姚华说。 农家乐行业虽然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但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机遇。只有不断创新和改进,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挑战,赢得更多游客的青睐和信任。 来源:经济参考报
故宫博物院暑期高峰 解锁“夏日限定”纳凉路线
故宫博物院暑期高峰 解锁“夏日限定”纳凉路线
自7月以来,故宫博物院进入了暑期旅游高峰,这个夏天,故宫博物院新推出一条“夏日限定”纳凉游览路线。下面就跟随记者的脚步,去一探究竟。 穿过午门,来到太和门广场,顺着紫禁城中轴一路向北,是大多数游客到故宫的首选线路。在这条居中的游览路线上坐落着著名的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因此也聚集了大部分游客。但故宫的游览线路可不止中间这一条,从太和门广场向西,穿过熙和门,您将迎来一条纳凉路线。这条“夏日限定”路线内容丰富,别有一番趣味。 总台央视记者 田云华:在故宫的西线上,不仅可以欣赏到陶瓷馆、雕塑馆等专题文物展览展厅,还能欣赏到一些特色景点。 来源:央视财经
中欧旅游对话:旅路连接中欧 共赴美好未来
中欧旅游对话:旅路连接中欧 共赴美好未来
美丽的多瑙河,碧波粼粼,水光潋滟。布达佩斯鲸宫犹镶嵌在岸边的一颗明珠,熠熠生辉,璀璨夺目。当地时间7月3-4日,由世界旅游联盟、欧洲旅游委员会、匈牙利国家旅游局共同主办的“世界旅游联盟·中欧旅游对话”(以下简称“中欧旅游对话”)在这里精彩登场,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目光。 盛会期间,全球旅游业界嘉宾齐聚一堂,深度聚焦“旅路连接中欧,共赴美好未来”这一主题,共同探讨中欧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路径与实践,广泛关注全球旅游业新趋势、新变化、新技术、新理念,展现了中欧旅游业深度交流和合作的新智慧,开启了一次跨越文化交流与共鸣的精彩对话。 今年是中国和匈牙利建交75周年。两个月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匈牙利进行了历史性国事访问,中匈关系提升为新时代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旅游业一直是推动中欧合作的重要领域之一。本次“中欧旅游对话”活动是匈牙利自7月1日起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后举办的第一场旅游领域国际会议。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匈牙利国民经济部、匈牙利欧盟事务部担任支持单位。与会嘉宾表示,此次活动架起了中欧旅游交流与合作的新桥梁。 正如世界旅游联盟主席张旭表示,欧洲一直是联盟开展工作的重点区域之一。除中国大陆地区外,联盟在欧洲地区的会员数量最多,欧洲会员与联盟的交流最为活跃、合作最为紧密。“中欧旅游对话”的举办,体现了中欧各界对旅游业未来的热情与期盼。 对匈牙利国民经济部部长纳吉·马顿而言,匈牙利正式接任欧盟轮值主席国后的重点工作是,“持续推动旅游政策协调与创新,积极促进欧盟内部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加强包括与中国在内的国际旅游市场间的合作,为欧盟旅游业繁荣发展注入新动力”。 中国驻匈牙利大使龚韬全程参与活动。他表示,本次“中欧旅游对话”活动既是两国友好关系的见证,也是中欧旅游合作双向奔赴的成果。希望中国及匈牙利、欧盟旅游业界以此次对话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携手合作,共谋发展,使中欧文化和旅游合作更有热度,为中欧关系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旅游业是一种强大的链接,能够把人、文化和经济聚集在一起。”欧洲旅游委员会执行主席、世界旅游联盟副主席爱德华多·桑坦德表示,期待借助此次对话,分享实践经验,增进互相理解,增强旅游体验,共同促进可持续旅游,强化欧中之间的链接,支持行业未来实现可持续增长。 作为本次活动的东道主,同时也是欧盟轮值主席国,匈牙利可谓重任在肩。匈牙利国家旅游局局长柯尼德·拉斯洛表示,作为欧盟成员国,匈牙利是中东欧地区与中国联系最多的国家,在区域层面上为欧盟和中国国际旅游业的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未来希望更好成为欧中合作的催化剂。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活动筹办工作也需要更多智慧。为此,主办方会前开展了多次深入交流与探讨,就会议内容、行程、形式等细节进行了多轮密切沟通。世界旅游联盟副主席兼秘书长刘士军带队前往布达佩斯,与欧洲旅游委员会及匈牙利国家旅游局等有关方面举行工作会谈,沟通和对接有关筹备工作进展情况。双方高层会晤中,针对一些关键议题进行了精准的靶向聚焦。 在主办方的精心筹备与多方协调下,本次活动不仅设置了主旨演讲、圆桌对话、成果发布、闭幕式等现场环节,还穿插图片展示、虚拟现实、非遗技艺、民乐表演等特色体验及技术考察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了议题的全貌。大家纷纷表示,此次活动组织有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仅提供了一个深入探讨旅游业发展趋势、分享成功经验的平台,也为推进中欧旅游交流与合作、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诸多启发和收获。 这种启发,坚定了中欧推进旅游务实合作的决心。欧洲旅游委员会主席米格尔·桑斯说,欧洲是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中国对欧洲和欧洲经济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必须促进中国和欧洲之间的文化变革,让中国游客有机会了解欧洲多样文化,也让欧洲有机会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欧盟委员会内部市场、工业、创业和中小企业总司旅游代司长阿玛瑞莉斯·韦尔霍温表示,旅游业对欧盟经济增长、居民就业、文化交流等领域具有重要贡献,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希望此次对话能够促进欧中人文交流和旅游合作,共同应对过度旅游、劳动力短缺、数字化以及气候变化等问题和挑战。 这种启发,坚定了中欧深化友好人文交流的恒心。“旅行是消除无知的最好方法。”世界旅游联盟副主席兼秘书长刘士军由衷地相信,当中欧人民相向而行,走进对方国家、城市、社区,走近对方人民,他们将跨越陌生、跨越误解、跨越偏见、跨越一切障碍和困难,共同奔向美好的未来。 这种启发,坚定了企业加快投资旅游业的信心。世界旅游联盟副主席、世界旅游经济论坛副主席兼秘书长、信德集团有限公司执行主席兼董事总经理何超琼认为,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市场之一,中欧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深化旅游交流与合作,加快文化和旅游创新,推进科技和数字化应用,建立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旅游生态系统。 携程集团首席执行官孙洁分析,展望未来,亚洲和欧洲之间的旅游前景光明。紧密的外交、商业联结,以及国家间日益增多的文化交流,将继续推动旅游业的增长。随着国家间关系的不断紧密和国际交流交往的加强,我们需要认识到旅游业对加强这些纽带的重要贡献。 事实上,为促进中国入境旅游市场,中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中国驻布达佩斯旅游办事处主任李绘新介绍,包括欧洲在内的国际游客来华旅游可享受一系列便利措施,如更多直航航线、部分国家赴华入境免签试点和中国港口入境免签政策、支付便利方式等,展示了中国国际旅游目的地开放友好形象。 这是中欧人民友好交往、心意相通的一个生动缩影。目前,中欧双向旅游呈现复苏增长的良好态势,正成为中欧关系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世界旅游联盟联合万事达卡、携程集团和支付宝在此次论坛期间发布的《2023-2024跨境旅游消费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欧洲等目的地的停留时长增加显著,欧洲来华旅游市场强劲复苏,1-4月来自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的游客人次比2023年同期提升约4倍。 相知无远近,万里上为云。加快推进中欧旅游未来交流与合作正成为广泛共识。正如本次活动期间举办的“中欧旅游对话”高级别会议上,与会嘉宾就一致认为,“中欧旅游对话”给中国和欧洲旅游业界搭建了很好的交流平台。中欧互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市场,双方加强对话沟通及互惠合作,对推动中欧旅游全面复苏发展和两地人文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正在对旅行和旅游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与会嘉宾普遍认为,人工智能正展示其巨大的潜力,涵盖效率提升、规划优化及创意激发等多个领域。 “我们正进入一个人工智能新时代。”Visit Hungary首席执行官奥利维尔·桑德斯说,我们将人工智能视为一个生态系统,各种技术相互作用,支持整个客户旅程。数据和人工智能将连接不同行业,并在国家之间建立更紧密的合作。 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旅游业?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副院长兼讲座教授宋海岩认为,文化旅游结合技术不仅能提升年轻游客的体验,还能降低运营成本并提高盈利能力。利用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游客能够更加沉浸式地体验千年之前的环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和文化。 “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但使用人工智能的人可能会取代不使用人工智能系统的人。”NAO组织高级顾问兼项目负责人马格努斯·赫斯博说,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变革,将对旅行和旅游业产生深远影响,就像智能手机出现时一样。 在龙途国际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曹志刚看来,人工智能技术将不仅在个别领域实现突破,而是全面渗透到旅游行业的各个环节。旅游行业需紧跟人工智能的最新发展,使其成为提高旅游业核心业务利润的工具。 “飞猪坚信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成为推动旅游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节点。”飞猪旅行副总裁仝腾说,人工智能和旅游发展的最大想象,是围绕消费者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未来的旅游业应该能够为每个消费者提供独特的旅游体验。 小红书商业部文旅国际出行负责人吴牧双介绍,作为中国的领先生活方式平台,小红书商业团队致力于利用技术、数字产品以及从数据和内容中获得的洞察,来识别社交媒体上的热门内容和旅行趋势,协助合作伙伴和品牌拓展业务。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重要议题,如隐私保护、偏见消除、问责机制及透明度提升等,如何科学管控安全风险引发业界关注。 正如SmartData.travel首席执行官亚历山大·雷纳提醒道,人工智能在日常应用中的表现仍有待提升,它依赖于数据的完整性和质量。同时,隐私和数据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对公司和政府构成严重威胁,在使用人工智能时,必须小心谨慎,评估风险与收益至关重要。 如何加强对人工智能的监管?欧盟委员会内部市场、工业、创业和中小企业总司旅游与纺织业部门政策官员马琳·巴特说,生成性人工智能的核心要素在于数据。数据是欧盟委员会长期关注的重点领域,目前正在推进“欧洲旅游通用数据空间”建设,致力于为旅游业打造一个欧洲共同数据空间,其核心目标是促进不同类型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再利用。 未来新视界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江烈毅认为,人工智能要实现大规模的深度应用,其核心问题在于,如何验证人工智能的能力和品质,并建立起信任。这就需要处理数据安全性、算法安全性以及AI是否持有特定目的和立场等一系列相关问题。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应精准把握新技术、新媒体、新消费等前沿趋势,积极推动旅游管理方式、营销模式、产品形式等创新发展,推进旅游业迈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活动期间,与会嘉宾前往布达城堡、匈牙利音乐之家、匈牙利民族学博物馆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当地文化遗产、城市建筑、现代艺术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特别是旅游业与当地社区的主客共享环境,折射出旅游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其间,旅游的环境与社区可持续性成为嘉宾热议的话题。匈牙利GD咨询首席执行官巴拉兹·科瓦奇认为,我们已经进入了消费社会的第三阶段。第一阶段是销售产品,第二阶段是销售与产品相关的服务,第三阶段是销售背后的故事和叙述。这一阶段需要支撑的政策体系,取决于我们通过旅游业讲述的故事,即人们更关注旅游业为目的地当地环境带来的影响。 位于布达佩斯的Liget公园是实现环境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案例。该项目旅游专家普茨科·拉斯洛介绍,项目打造了独一无二的动物园、终点浴场和博物馆等场景,还原了150年前公园的原始面貌,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提供了深入了解和体验当地文化的机会。项目致力于打造成一个类似于伦敦海德公园或纽约中央公园的绿肺,同时强调其在市民生活中的重要性。 近年来,在旅游业快速复苏繁荣过程中,大规模集中式旅游活动也往往容易超过目的地的承载能力,导致对当地环境、社会和文化的负面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也显著下降。在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王炜看来,随着出国次数的增加,中国游客的需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艺术旅游、音乐旅游等新兴形式越来越受欢迎,欧洲旅游目的地的服务内容需要作出相应调整,特别是更加便捷而友好的本地文化沟通体验至关重要。 “过度旅游早已被用作基础教科书中的隐喻。”欧洲旅游协会首席执行官汤姆·詹金斯说,从孔子,到马克·吐温,再到格拉斯哥,明哲们的箴言都在提醒我们,旅游业涉及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以此让游客与当地居民互相达成各自的期望。 事实上,可持续性成为中国游客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携程集团发布的最新调研数据显示,接近85%的中国旅行者认为可持续旅行“重要”或“非常重要”,超过60%的中国旅行者担心气候变化。 “可持续性已成为旅行者行为的关键变化,尤其是在中国。”欧洲旅游委员会亚太地区项目负责人吕迪文说,尽管许多人声称希望以可持续方式旅行,但他们的实际选择并不总是最可持续的。因此,该组织计划制定新战略,帮助游客更好地理解可持续旅行的含义,并认识到作为负责任的旅行者所能带来的好处。 面对游客对绿色出行的新需求,如何真正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万事达卡亚太有限公司副总裁、旅游行业全球负责人奎姆·马丁内斯则认为,为促进跨境旅游的长期繁荣,各参与方可以从环境、社区及经济层面入手,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饮龙井茶、赏民族舞蹈、听器乐演奏,5000年历史文化、500里绿水青山惊艳世人……当地时间7月4日晚,世界旅游联盟“杭州之夜”在多瑙河欧罗巴号游轮精彩上演。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数字经济之城、创新活力之城令在场嘉宾赞不绝口。 旅路连接中欧,共赴美好未来。在川流不息的多瑙河畔,“中欧旅游对话”圆满落下帷幕。而关于旅游促进和平、旅游促进发展和旅游促进减贫等深刻议题,仍在人们心中激起层层涟漪。会议的尾声,世界旅游联盟主席张旭向全球宾客发出新的邀约。他宣布,今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世界旅游联盟·湘湖对话”将在海南省三亚市隆重举行。人们有理由相信,这又将是一场高水平的国际旅游盛会,全球旅游业界翘楚将再度携手,共同走进中国的“南海明珠”,合力书写人类旅游美好未来的新篇章。 来源:中国网
暑期到来 家长们带娃出行这些安全细节别忽视
暑期到来 家长们带娃出行这些安全细节别忽视
暑期已经到来,通过铁路出游的亲子游、游学团逐渐增多,家长与孩子享受着旅游乐趣的同时,也要注意出行路上的安全。许多家长就因疏忽大意,没有看管好孩童,导致孩童在出行途中发生危险。 儿童活泼好动 出行谨防跌落站台 近日,在北京站站台上,由牡丹江开往北京的T18次列车终到北京站后,一名小男孩在下车出站时,不慎跌落站台,正在站台巡视的乘警,听见呼救声后,立刻跳下站台开展救援。 在成都西站,一女孩下车后因为好奇走到站台边缘,结果一脚踩空,跌落站台与列车之间的缝隙中,好在乘警第一时间发现,将女孩救了上来。 在天津西站的站台上,从秦皇岛开往石家庄G7827列车天津西站停期间,有一名5岁儿童不慎跌入列车与站台缝隙,正在站台立岗巡视的乘警迅速冲到现场,不到一分钟将幼童救出。 不仅仅是这几个地方,今年以来,在上海、西安、鄂州等多个车站,类似险情时有发生。 具体车站站台与列车之间的距离大约是多少?家长应该如何避免发生类似的险情呢? 牡丹江铁路公安处牡丹江站派出所副所长 王兆东:车体与站台之间是存在一定缝隙的,最大可达20多厘米,这个站台与高铁之间的距离为19厘米,普速列车和站台之间的距离是23厘米。这个距离对于小朋友来讲是较为宽松且危险的,稍有不慎便会从缝隙中掉下去。铁路部门与我们铁路公安机关在站台上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安全宣讲及音频提示,但是仍有些家长没有注意。 在此提示各位家长或监护人:上下车时要看护好儿童,尽量与小朋友手牵手,避免在乘车过程中跑跳打闹、攀爬车体,以免发生危险。 时刻关注孩子动向 谨防被卡各种缝隙 除了跌落站台,被卡也是儿童经常遇到的安全风险之一。儿童好奇心强,遇到新奇的事物总想触摸探索一下,稍有不慎就容易将手指或身体其他部位卡在各种缝隙处,从而造成伤害。 前不久,在吉林松原火车站候车室内,一名四岁女童不慎将左腿卡进了候车室椅子缝隙中,位置约在大腿1/3处,执勤民警发现情况后立即上前查看。 同样,在北京北开往包头的G2495次列车上,旅客陈女士焦急找到乘警求助,称自己四岁的孩子在列车上玩耍时,不慎将手臂卡在车厢旁边的扶手中,无法自行取出。情况紧急,民警立即跟随陈女士来到事发的4号车厢。经过民警和列车工作人员帮助,男孩的手臂顺利从被卡位置脱出。 警方表示:孩童的好奇心重,特别是在陌生环境下,孩子对新鲜事物有了解的想法,所以才会发生把手或腿塞进缝隙中。各位家长带着孩子出行,一定要多加照看,时刻关注孩子在干什么。 济南铁路公安处济南站派出所民警 滕新鹏:我们也提示家长,如果发生孩子被卡的情况,一定不要生拉硬拽,要第一时间安抚孩子的情绪,防止孩子因为激动或者紧张受到二次伤害,同时联系车站工作人员或者执勤民警寻求帮助。 人员密集处 谨防儿童走失 此外,寻找走失儿童也是车站最常见的报警求助之一,暑运期间,车站人员密集,客流量大,广大旅客在乘坐火车出行时,一定要照顾好同行的孩童,以免走散。 近日,一名6岁男童与家人在天津站候车室走散,天津站派出所民警发现后及时帮助男童找家人,经过广播寻人、实地查找,最终成功的帮助男童找到了母亲。 无独有偶,在湖南郴州火车站也有一名女童因贪玩与家人走失,被铁路警方找回。视频显示,一身着红衣的女童独自在检票口处徘徊,在一女性旅客通过检票闸机时,女童率先挤在前面顺利进站,而后女童又用同样的方法进入了站台区域,车站工作人员误以为女童和检票旅客是同行人,便未进行阻拦,直到站台职工发现女童在站台上玩耍且身边无监护人陪同。 民警通过调取公共区域视频查看女童进站轨迹,并通过多种方式查找到女童的爷爷。原来,女童跟其爷爷一起乘坐公交车到郴州火车站,下车后,在爷爷整理行李之际,女童跟随人流走进了车站。 儿童走失的情况频发,作为家长应该如何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呢? 衡阳铁路公安处郴州站派出所民警 杨肇元:带小朋友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要时刻注意他们动向,加强对小朋友外出时的安全教育,提高自防意识: 在进出站、上下车时,大人要拉紧小朋友,不要让小朋友离开自己的视线范围; 上车后一定要告诉小朋友在哪一站下车,中间会停几站,避免小朋友自己下车; 同时可以让小朋友随身携带家属联系卡,或者带有联系方式的小手环,确保小朋友与家长走散后可以第一时间向警察求助,联系到家人。 铁路警方还提示,检票时,家长带领儿童尽量走人工检票通道,不要牵着儿童并排同时通过闸机,以免被闸机夹伤;陪同出行的家长或监护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不要让随行儿童在取热水处玩耍,更不要让孩子自行取水,水杯、水壶放置在小桌板上一定要拧紧杯盖,以免被热水烫伤; 不要让孩子触碰电源插座,以免触电; 儿童在列车的端门处、厕所门处玩耍很容易夹伤手指,特别是车门开关时,非常容易造成夹伤。 暑期已经开始,广大家长及监护人带领孩子研学、游玩、探亲,一定要仔细、小心,出行时常备随身药品,关注儿童行为,避免发生危险,让每一个小朋友度过一个平平安安、快快乐乐的暑期。 来源:央视新闻
影视热引领文旅新风尚
影视热引领文旅新风尚
一些制作精良的影视作品蕴含着多元化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精彩的地方故事、独特的地方文明和优秀的地方文化,是文旅融合的重要途径。 随着影视产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影视作品不仅让观众沉浸在精彩的故事中,还通过其独特的取景地和美丽风光,激发了人们对旅行的无限向往。近年来,“跟着影视去旅行”已成为一种新兴旅游方式,影视作品正逐步成为推动文旅融合、促进文旅消费的重要力量。 “最近爱追《繁花》,看完之后就决定到上海打卡和平饭店。我还特地选了一身旗袍,想感受一下电视剧里的老上海风情。”来自山西太原的游客苏博说。 年初,由香港导演王家卫执导的电视剧《繁花》,成为近年来中国影视的现象级作品。剧集虽早已落下帷幕,但“繁花热”实现了小屏带动大屏,大屏“反哺”线下。和平饭店、“至真园”原型苔圣园酒家、黄河路、上海小吃“排骨年糕”等一系列与剧中场景相关的地点、美食热度持续不减。 “跟着影视去旅游”现象不仅让上海这样的热门旅游目的地持续火爆,更带动一些小众旅游目的地走红“出圈”。 一部《我的阿勒泰》,让阿勒泰这个北疆小城成为今年夏季旅游的“顶流”,去阿勒泰探寻雪山、草原的诗情画意成为不少剧迷的热门选择。数据显示,仅5月13日至19日一周,阿勒泰地区接待游客105.02万人次,同比增长70.07%;端午假期,同程旅行平台上,阿勒泰酒店预订热度同比增长186%。 《去有风的地方》带火了大理的治愈系美景和慢节奏生活,《庆余年》让襄阳唐城迎来“泼天富贵”,《长安十二时辰》让古都西安的主题街区真正做到“梦回长安”……不少剧集在实现“出圈”的同时,拍摄地也收获热度,全国多地“影视+文旅”融合发展实现开花结果。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罗毅表示,“影视+文旅”的根本基础在于优秀作品,当下影视产业“破圈”现象离不开国产影视剧的高质量发展。 在第29届上海电视节开幕式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表示,“影视+文旅”主要形成了3种模式:一是爆款剧引领,激发潜在旅游红利,如《繁花》的热播带火了上海诸多打卡地;二是好剧好景相得益彰,实现了“1+1>2”的效果,如《山海情》给宁夏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以剧造景,打造文旅新地标,像《长安十二时辰》热播后,西安深度挖掘其商业价值,由剧组原班美术设计团队打造了同名主题街区,成为旅游热门目的地。 当下,推动“影视+旅游”深度融合面临着诸多发展机遇。华侨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孙盼盼表示,在宏观层面上,“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基本发展共识。一些制作精良的影视作品蕴含着多元化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精彩的地方故事、独特的地方文明和优秀的地方文化,是文旅融合的重要途径。在微观层面上,当前数字技术和社交媒体多元化,为“影视+文旅”这一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持、宣传推广、互动体验等多方面助力。 “一个旅游项目要想火,从打造到宣传、营销,需付出非常大的成本,但一部影视剧却可以相对轻松地达到目标。我觉得一个好的文旅项目不仅能带火一座城,也能让大家深度认识一座城。文旅和影视的双向奔赴与融合,其实是对整个城市形象的重构。”陕西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邹林丰说。 “影视+旅游”的发展虽然风光无限,但如何延续生命周期却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影视剧带来的旅游效应存在显著时效性,长红概率远远小于短期爆红概率,短期的“流量”也难以成为长期“留量”。同时,部分拍摄地的旅游景观、文化氛围、接待设施、公共服务和环境质量可能与影视剧里的呈现存在较大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 “游客引得来,更要留得住。”孙盼盼建议,走心才能入心,首先,是深挖地方文化底蕴内涵,改造提升旅游景观,研发优质影视旅游线路、产品和体验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强旅游接待设施配套和从业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质量,让游客出行顺畅、吃住舒适、游购惬意、娱乐多彩、收获丰富,满足游客所向往的影视场景“心流”体验。其次,要平衡艺术创作与真实呈现,真实宣传拍摄地实际情况,合理管理游客预期,减少旅游现实与游客期望之间的差距。此外,可以根据拍摄地实际情况,定期策划和举办与影视相关的文化节活动,持续打造特色鲜明的品牌形象,并利用多渠道宣传和跨界合作增强影视拍摄地的曝光度和吸引力,让影视旅游保持长期吸引力。 随着“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现象频频出现,文旅融合故事不断上新,“影视+文旅”如何更好激发消费新活力、带动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作为一种新兴影视形式,微短剧正逐渐成为文旅消费新的突破口。今年1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了《关于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通知》,提出2024年创作播出100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主题优秀微短剧,推动一批实体取景地跟随微短剧的热播“出圈”,塑造一批古今辉映、联通中外的文化标识和符号。通过微短剧全球传播,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微短剧+文旅”融合促进消费的新模式,营造跟着微短剧去全国各地“打卡”的新风尚。 “与传统影视剧相比,微短剧具有快节奏、高密度和高情绪的特点和优势。”孙盼盼表示,不少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不断布局和入局微短剧作品创作,并与当地文旅部门积极合作。小红书与泉州文旅部门共同举办“2024小红书社区文旅发展大会”,为微短剧文旅作品推广和衍生消费带来利好。 除了呈现形式上的变化,“影视+文旅”融合的新场景也在不断涌现。孙盼盼表示,一方面,在AI赋能下,“诗”和“远方”触手可及,也让更多沉浸式和体验式旅游消费成为趋势。VR、AR等技术的应用,影视主题乐园、项目和产品的开发与设计,便于越来越多游客进行影视作品角色和场景体验消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可以精准分析游客的影视作品偏好和旅游兴趣、行为,便于推出更多个性化、定制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带动消费增长。另一方面,随着影视拍摄地越来越深谙游客的深度文化体验需求,影视里的“爆点”文化内容将与地方历史文化、传统民俗等有机结合,创新研发各类周边产品,更好促进旅游消费。 来源:中国经济网
海外游客扎堆“打卡”中国 入境游准备好了吗
海外游客扎堆“打卡”中国 入境游准备好了吗
在英国工作的高准皓(Junho Koh)是一名95后韩国小伙子,6月11日,他通过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从英国爱丁堡飞到芬兰赫尔辛基转机,再从上海浦东机场免签入境中国,在6月17日从上海回到韩国首尔,这趟旅程很“丝滑”。 “144小时根本不够。”高准皓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在这里旅行真的太开心了,我看到了与众不同的风景,吃到了好吃的中国菜,还和很多中国朋友见了面。我真的舍不得离开中国!” 当下,入境游正火热。许多人发现,这个夏天国外游客变多了,一些著名景点“长满”了外国人。在海外社交媒体上输入“China Travel”,就能收获一大堆让人目不暇接的外国人在中国旅行的VLOG,时长从几十秒到几十分钟,场景从知名景区到街头夜市。带有“China Travel”的视频几乎自带流量,引发海外网友的线上围观,在TikTok(抖音海外平台)上,这一词条观看量高达7亿。 海外游客扎堆“打卡”中国,除了中国吸引力提升之外,也与新推出的政策息息相关。免签“朋友们”来了,入境游市场准备好了吗? 免签“朋友圈”持续扩容 近半年来,中国入境旅游政策措施不断优化,免签“朋友圈”持续扩容。今年7月1日起,新西兰、澳大利亚、波兰3个国家持普通护照人员来华经商、旅游观光、探亲访友和过境不超过15天,可免签入境。据统计,2023年12月以来,我国已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瑞士、爱尔兰、匈牙利、奥地利、比利时、卢森堡等国施行单方面免签,还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格鲁吉亚等国家开放出境游互免签证政策。自去年11月我国对挪威公民实施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至今,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适用范围已扩大至54个国家。与此同时,中国还自5月15日起在沿海省份全面实施外国旅游团乘坐邮轮入境免签政策。 “真的很便捷!”作为刚运用过境免签政策在中国游玩的“体验者”,高准皓表示,到达机场后,只需要在入境外国人指纹采取自主留存区采集好指纹,填写临时入境外国人入境卡,再排队入境。“在你准备好正确文件的情况下,整个流程只需要1个小时!” 高准皓原计划办旅游签证来中国游玩,却因工作和考试没有时间准备签证材料。今年3月,高准皓从中国朋友那儿了解到中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在英国工作的他正好打算回韩国探亲,便计划在回韩国时,从上海入境来中国旅行。 随着免签、互免签政策覆盖的国家数量持续增加,来华游客数量的显著增长,成为中国促进入境游复苏的有力举措,入境游市场将迎来进一步增长已成为业内共识。 国家移民管理局4月18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外国人来华数量较2023年同期增长3倍多,累计签发外国人签证证件46.6万人次、同比上升118.8%,免签入境外国人198.8万人次、同比上升266.1%。 6月24日,中方将把波兰纳入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消息公布半小时后,携程国际版上,波兰用户对中国相关关键词的搜索热度环比前一天上涨40%。携程数据显示,在该平台,今年一季度,可免签入境中国的新加坡游客同比增长10倍,马来西亚游客同比增长9倍,法国、西班牙、泰国游客同比增长约4倍。 “今年入境游市场恢复增长势头明显,单方面免签政策和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是最大驱动因素。”中国旅游协会旅游营销分会副会长葛磊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外国人也能扫码支付” 对于高准皓而言,第一次来中国大陆旅行印象最深刻的是随处可见方便快捷的移动支付。“在韩国主要用现金,在英国主要用银行卡,中国只要用软件就可以,我觉得很发达!”高准皓对记者说,他可以在中国移动支付App上绑定自己的英国银行卡,这样不需要办理中国银行卡,也能享受“扫码付款”的便捷。 在144小时里,高准皓和女朋友一起在上海外滩漫步,在静安寺前打卡落日下的车流;在杭州早晨7点的日光下泛舟西湖,慢悠悠地感受城市的美好;夜幕降临,高准皓便跟着朋友们去街上吃夜宵。 最让高准皓惊喜的是,外卖可以由酒店门口的小机器人送到房间。“我觉得这个很有趣,又方便。” 6月2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五部门发布《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并提出要提高外籍游客在华购票、餐饮、住宿、出行、预约的便利化水平。例如,北京市推动全市重点商圈、景点、公园、酒店等重要场景的外卡受理能力升级改造,外国游客可以直接用境外卡进行购物支付、使用叫车软件等。 来自加拿大的Steve和Ivana在去年12月通过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抵达中国,并把他们的上海之旅录制成Vlog发在YouTube上。在上海体验地铁、用二维码刷Visa卡尝试购买第一杯“中国制作”的咖啡、在小吃街品尝烧烤和中国煎饼……两人感受到与想象中完全不同的中国。 “中国是我来过的最有趣的国家之一!”Steve在视频中感慨,在一些西方媒体的表述中,中国看起来很糟糕,很多人告诉他们不要去中国。真正来到中国后,他们发现地铁虽然人多,但安静整洁又方便,四通八达的地下交通网覆盖全城。上海整个城市也非常漂亮——街道的瓷砖看起来都是崭新的,所有的灌木丛都经过完美的修剪和维护,商店灯火通明,生活服务和出行十分便利,居民热情友善。 “不少外国游客来到中国后,完全颠覆了他过去对中国的认知,很多人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中青旅首席品牌官徐晓磊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社交媒体平台等新媒体环境让旅游业链条上的所有人,都成为内容的制作者、传播者、观察者。除此之外,随着入境游市场逐渐复苏,过去外国游客偏爱中国的名山大川或主要城市,现在却对中国的本土生活化体验和文化碎片更感兴趣。走街串巷,逛小吃街、菜市场、商场,坐地铁、高铁……外国游客对这些活动的参与度在提高,亲身感受着真实的中国。 “免签只是促进入境游的第一步” 据葛磊观察,虽然我国入境旅游正在加快恢复的步伐,但入境游市场目前总体而言仍与2019年差距明显。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近日发布的《入境旅游发展报告——恢复与展望》显示,2024年一季度,外国人出入境人次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58.2%, 入境游市场按客源地不同也呈现出细分和多元化的趋势。在跟团游方面,多家旅行社经营者反馈,东南亚游客市场的恢复表现最为积极;单方面免签的欧洲国家市场也正呈现积极恢复的趋势,由于团队游产品具有周期性,预计明年将会出现显著增长。作为传统入境游市场主力客源地的日韩市场和美加市场仍严重承压。 相较而言,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对自由行入境游市场的拉动更为明显。“海外短视频平台上出现了大量关于‘China Travel’的视频,这些视频是海外自媒体创作者在实地体验中国后自发创作的,展示出了外国年轻一代人对于中国的好奇和友善。”葛磊说。 “整洁”“安全”“先进”“现代”“友善”,是这些视频中的高频词汇。但与此同时,视频中也不乏这些游客对在华旅行中一些小细节的“吐槽”。网络问题、支付问题、部分App使用不方便等是他们吐槽最为集中的方面。 在采访中,高准皓则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在旅途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年长的男士在室内公共场合抽烟。“我在新加坡长大,在新加坡室内抽烟,马上就会被罚款;在韩国和英国,大家在室外抽烟,但不会在室内。” 中青旅国际公司副总经理胡继英对记者说,免签只是促进入境游的第一步,免签之后,还有一系列的“软件工程”需要不断提高和完善,包括游客的舒适度、英语的普及、微笑服务和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以及国内营商环境的改善,“这些都是入境游增长必不可少的因素”。 “中国入境游还面临一些困境。”葛磊表示,与周边国家相比,中国入境游价格偏高,在“性价比”方面缺乏竞争力;在支付、出行、网络、语言等公共服务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国际游客的需求;另外,入境游人才储备不足,外语导游尤其是小语种导游严重缺乏。 《入境旅游发展报告——恢复与展望》指出,虽然我国入境旅游发展势头良好,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外部环境,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国际旅行成本较高,国际关系以及地缘政治摩擦影响因素增多。二是国内旅游“挤出”效应,热门目的地过度拥挤,景区、住宿企业等习惯于接待国内游客,服务入境游客的意识较有限。三是在华旅行便利度,打车难、热门景点预约难等问题需要解决。四是产业生态重构,仍需重新搭建合作朋友圈,人才不足,产品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如何发展高质量的入境游 今年5月17日举行的全国旅游发展大会对加快建设旅游强国、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在入境游领域应如何体现?高质量的入境游应具备什么特征? 葛磊认为,高质量入境游的核心首先是面向全球构建一个有魅力的中国旅游形象。通过展示中国名片,增强文明互鉴,让中国文化和中国旅游在新时代保持对全球游客的吸引力。其次是构建一整套对外国游客友好的公共服务体系,在签证、交通、支付、网络、语言等方面都为外国游客提供便利性。另外,高质量入境游应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高品质入境旅游产品和服务体验,提供符合游客兴趣的旅游产品,不仅要展示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的风采,也要展示中国更加多元化的旅游资源和创新体验。 “中国入境旅游政策的不断优化,展现了我国扩大开放的姿态和日益自信的国家形象,将加快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恢复性发展并大力推动我国入境旅游趋势性增长。”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厉新建认为,入境旅游进一步恢复和发展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要系统解决签证政策环境、消费支付环境、网络社交环境、语言服务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外,还要进一步做好入境产业生态重建、旅游产品迭代创新、旅游服务环境显著提升、对外营销推广机制变革、对客解说传播能力优化等一系列工作,关注细分市场方面的理性选择和现有政策方面的持续优化。 来源:中国青年报
共 0 条
  • 1